自“七五”攻关课题之后,我国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,“八五”期间,国家在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,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系列示范工程。“九五”的科技攻关,使得组合填料关键技术的水平、组合填料设备标准化以及工程应用等问题得到了识别和解决,极大地推动了组合填料工程的应用推广,截至2014年5月,我国已经建立了400多个UASB和EGSB反应器工程,可以说,中国的组合填料产业化之路已日渐宽广,那么,这条路上有着哪些标志性的人物和值得回味的故事呢?让我们将时针回拨,去看看这个时期的组合填料传承与。  自“七五”攻关课题之后,“八五”期间,国家在组合填料方面投入不断,成功地建立起一系列的示范工程。这为组合填料污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,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。与此同时,中国的环保产业需求陡增。90年代开始,淮河成为中国污染治理的主战场,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规《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》,淮河走上了依法治水的轨道。根据环保部对“三河三湖”水污染治理的总体部署,1996年7月1日之前,关闭了沿岸所有产量在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。1997年12月31日零点之前实现了淮河流域所有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基本达标排放。1998年1月1日对依然超标排污的企业关停,实施淮河治污“零点行动”。 “零点行动”对淮河沿岸的工业企业压力最大,除了关停并转一部分,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接到了环保的硬性要求,必须建设自己的污设施,一时间淮河沿岸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环保建设高潮。(对于“零点行动”,目前组合填料开始普遍反思,认为当时的环保治理手段有违当时的社会发展主需求,所以行动过后两年,淮河的污染状况又恢复到了治理前的水平。对于这个行动的得失,本文不做深入讨论。)而组合填料污水处理技术,无疑在当时面临着一个突然爆发的增长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