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漫画 陶小莫 今年3月,国家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,我国的环境污染正在进行一场“上山下乡”。乡村正经受着垃圾问题的重重压迫:白色污染,环境破坏,饮水安全,居民的身体健康……乡村垃圾治理,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。(6月5日《华商报》) 指责农民不讲环境卫生的陋习,这是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最简单的思维,当然也最无济于事。如果没有完善的治理机制,许多城市的环境卫生未必一定就比农村强。 这样说,倒不是替农村越来越严重的垃圾问题现象辩解。对于一个来自农村且经常回老家的人而言,农村垃圾泛滥现象早就不是什么新闻,不同的是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越聚越多,问题越来越严重,被媒体曝光的机率也越来越高。并不否认,确有不少农民缺乏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,但同时也经常看到,许多过去常年呆在农村散漫惯了的农民,近年来随子女进城后看到干净的街道,在环境卫生方面常常表现出小心翼翼地谨慎,就像一些游客走出国门看到一些国家干净的街道后,哪怕再不习惯,也会自觉爱护环境卫生一样。 提倡农民爱护村庄环境卫生当然很有必要,但同时也应看到,当前农村治理特别是在环境卫生方面几近空白。许多人对北欧地区的农村环境称赞有加,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到,除了当地人确实特别爱护环境卫生外,许多农村的垃圾清理包括粪水处理等早就纳入公共治理范畴。公民爱护环境卫生的自觉与完善的公共治理密切配合,结果就是干净、合适、宜人的环境。虽然农村不可能同城市相提并论,但在许多国家,农村同样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。相比之下,国内提起公共服务指向往往为城市,公共服务资金投向也是城市占据绝大多数。 之所以要提到乡村治理,是因为农村环境建设工作既要面临一些农民长久形成的陋习,还要因地制宜加强公共设施建设。比如,城市居民几乎每隔几十米就可以轻松处置生活垃圾。如果垃圾长时间没有清理,轻则居民会投诉,重则媒体会曝光。而在农村目前这些均不可想象。还有一点,过去大集体时代尚且可以管理“公家的”环境卫生,分田到户后,受制于土地产权等原因,各扫门前雪的“公地悲剧”在一些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。倒不是留恋过去的旧时光,而是想说明,“公地悲剧”本质上是因为公共治理的缺位。 禾刀
|